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让学校心理健康服务走进学生“心”里?可从这三方面发“力” | 支招

张哲 人民教育
2024-08-31


民小编说

如今,不少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辅导室,那如何切实发挥出心理辅导室的作用,真正做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除了必要的硬件保障,还需要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软实力——用好人的因素、发挥管理智慧、增大辐射影响力度,让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一起来看这篇文章——

现如今,全国各中小学校基本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专用场地,即心理辅导室或心理咨询室。但如何将心理辅导室的静态势能,转化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强大动能,还需在必要的硬件基础上,提升心理健康服务的软实力。


学校心理服务的对象是认知尚不完全、自我意识不断萌发、身心发展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的学生。将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目标聚焦在“心理健康知识科普服务”、“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各类心理问题解决服务”和“学生心理发展与健康促进服务”三个方面,让学生对心理问题和心理服务有更科学、全面的认识,能够在遭遇心理困境时有求助意愿和途径,并且拥有完善人格、提升心理素养的思想意识与行动支撑。


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软实力,学校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发力。


一、人力——配齐配好专业人员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从业人员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经验。如果以其他学科或者相近学科的教师作为心理辅导室主力教师,就忽略了心理教育的专业性,学生可能认为非专业教师提供的心理服务“也就那样”,于是拒绝后续心理援助。因而,配齐配好专业人员,以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室、辅导室)为阵地,形成一支“同心圆模式”的专业人员队伍,是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服务顺利开展的基础。


1. 以专职教师为核心,保证服务专业性


专职心理教师,应是具有心理学背景的专门人才,能够充分运用专业知识,发挥专业技能,引领全校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作为专职教师,要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提供科学、先进的专业理念,制定心理健康服务的工作目标和计划,为全校师生提供个体性、群体性心理健康服务,包括心理课程、个体心理咨询、心理团体辅导、心理主题活动,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处理心理危机事件,开展心理教科研课题。


2. 以兼职教师为骨干,保证服务顺利开展


调动学校中具有心理学专业学习背景和心理服务相关资质的教师群体,在专职教师对其开展再学习、再培训的基础上,参与到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工作中来。他们可以协助专职教师做好心理档案收集整理、心理健康教育各类活动的宣传与实施,深入学生中收集心理意向,开设心理选修课程,参与心理健康教研活动和课题实践。


3. 以班主任群体为抓手,保证服务全覆盖


班主任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直接管理者,更是学生的“知心人”、“知情人”,因而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开展需要班主任的积极配合与协助。定期为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培训,依托班主任力量,将相关的心理知识科普、活动宣传深入到学生之中,并将学生的心理热点、难点问题汇集反馈给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同时,班主任联结学生与家长,为做好“家校共心育”更能起到纽带作用。


4. 以校外资源为助力军,保证服务丰富性


如果说学校现有的心理教师力量是稳定水源,可以让心理健康服务稳扎稳打,那么校外的心理健康资源就是源头活水,可以让学校心理服务保有活力,蓬勃发展。学校要对标知识科普、问题解决和促进心理发展的目标,整合心理健康服务的各类资源。定期邀请心理专家入校培训,让专、兼职心理教师及时收获新理念、新技能,让广大师生群体提升心理健康关注度;积极邀请行业精英分享心理健康工作经验,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共性问题、个性化问题寻找答案;搭建社区、医院等社会机构的专业支持平台,为师生家长提供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服务途径。


二、管理力——据实制定管理制度


兵不在众,以治为胜。当前,很多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专业师资较为匮乏,但用好现有团队力量,以科学据实的管理模式同样可以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软实力。


1. 管服务团队


没有最好的个人,只有最好的团队;没有一劳永逸的知识与技能,只有持续学习不断蓄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需要专业知识技能,更需要付出双倍的个人情感、心理能量来温暖学生心灵。但是,没有哪一位心理健康工作者能够源源不断地输出积极能量,他们同样需要精神索取和补给。那么管理这支团队时,更应注重为他们提供充足的能量支持和抱持感,让他们能够有情感依托和释放,有自身成长和角色认同。


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团队往往人数较少,归属感较弱,所以更应通过组织定期的“集体生活会”,让他们向内互温暖,向外寻成长。可以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为平台,组织专兼职心理教师开展两周一次的组会,以知识学习、技能提升、经验交流和个人成长四大板块为着眼点,内容涵盖案例回溯、课例研讨、各类方案计划的商讨、新理念和新技术的学习、教师个人心理成长与健康促进等主题。在团队中,让每一位心理教师感受到“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也同样被看见”,用团队学习增进心理健康服务团队的工作能力,用专业力量学会自我服务、自我关怀,进而建立一支有情怀、有温度、有力量的心理健康服务团队。


2. 管服务流程


提供高质量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需要在认真分析师生群体和个体不同层次心理需求的基础上,制定人性化、高效能的心理服务流程。


以个体咨询服务为例,很多学校都为学生提供了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服务,但学校个案咨询的连续性较差,往往心理教师仅在一两次的咨询时间中满足学生的心理咨询需求。那如何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现状,提供“对症”的心理支持?同时,心理咨询教师资源较少,如何保证来访学生能够及时获得心理援助,避免来访学生跑空、扎堆的问题?管理好服务流程非常关键。


可以实施“预约分导制”的心理服务流程。“固定时段的咨询服务”相较于“服务时间不固定”而言,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提前预计来访行动,更好地接纳心理咨询,更有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意愿;同时,让咨询教师有相对稳定的工作时间,做好各项工作准备。服务中心要根据在校学生的作息时间合理安排心理咨询时间,每周固定时段,如中午或下午课后,有条件的学校尽量提供多个可选择的时间,不因时间问题让学生错过心理支持。


在预约过程中,可以请学生进行心理自评,以量化的方式让学生自我描述,既让学生进行了初步的自我梳理,也方便咨询教师在短时间内获得学生较全面的信息,在正式咨询时提供“对症”的心理服务。在自评表格的设计上,要兼顾学生对自我心理状态的综合评价和多个维度的自我评价,以罗列条款的方式让学生做选择题,避免学生无从下手,不让填表成为形式和负担。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由负责预约工作的人员参考学生自评表,将来访问题分类,根据不同咨询师擅长的工作方向,有针对性地安排适宜的咨询教师,让咨询服务更具效能。


同理,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其他服务,如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危机干预、家庭心理指导、心理知识培训等,都要在及时性、便捷性、有效性的基础上,探索和制定对心理健康服务有促进作用的流程和模式。


3. 管服务成效


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成效会继续作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再开展。做了的工作成效如何?怎样继续开展工作并调整后续心理健康服务?这就需要及时了解心理健康服务的成效。


以“多元主体”为反馈切入点,全面了解心理健康服务成效。这些反馈主体包括学生个体、学生群体、班主任教师、科任教师、专兼职心理教师、学校干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家长群体、社会反响等。联合多主体,对同一工作对象、工作内容进行成效评价,以便心理健康服务及时调整工作方式方法。例如,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一般需要学校对心理危机学生提供周期较长的心理健康服务,可以设置班主任反馈、咨询中心反馈、家长反馈、学生自评,然后汇总分析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和已提供的心理服务成效,从而进一步优化对该生的心理服务。


以“质性与量化评估”为反馈方式,多个维度了解服务成效。可以问卷调查、等级评估等数据化的方式,了解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服务评价,同时可以通过案例记录、探讨心理健康服务带来的影响与价值等进行质性反馈。


以“日常反馈与主题调查”为反馈途径,寻找契机掌握服务成效。一方面可以在每次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后进行反馈汇总,如在一对一心理咨询中,学生可以在记录表上为本次咨询成效打分或定性评价;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后,学生、家长等主体对本次活动成效打分或定性评价。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成效的主题调研,让学生、家长、教师等群体对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形式、主题和成效进行评价,同时可以收集他们的心理需求、期待等信息。


三、辐射力——由点及面推而广之


当前,仍有不少学生、家长甚至教师对心理问题持错误认知,忌讳、回避、害怕谈论心理问题,将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同心理治疗、心理变态或精神治疗错误联系,或者不知道、不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服务,遇到不同程度心理困扰和问题时拒绝接受心理健康服务。打开认知通道、敞开服务大门,学校需要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将心理健康服务推广辐射,让更多的学生、家长、教师在多个平台中看到、听到、感受到、获得到心理健康服务的力量与意义。


1. 用好两个专业阵地


学校心理健康服务需要依托两个主阵地开展,一个是心理课堂,一个是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室)。


心理课堂最好由专职心理教师执教,和其他学科课程一样,保证课程专业性。课堂要围绕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目标而开展。在课程内容选择上,既要体现心理、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普及,也有注重呈现心理调节与促进心理发展的方法与技能,要根据学生学段、年龄段身心发展特点选择课程内容,同时要考虑学生在校生活的时间节点、生活热点话题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


在课程形式上,不能仅以纯心理学理论知识讲解的方式授课,要注意将授课方式与学生所具备的认知方式相匹配,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心理体验感,营造探索讨论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寻求心理成长的空间;同时要避免课堂中活动部分过于凸显、形式大于内容的弊病。


心理课堂是面向所有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服务,将心理健康服务辐射至全体学生,能够很好地解决学生所面临的共性心理问题,同时也能帮助心理教师及时发现学生中个性化的心理难题,从而起到早发现早干预的效果。


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根据地,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用海报、展板、学校官网、官微、宣传信、宣传片、宣讲会等形式,将服务中心的地点、咨询服务、心理团辅、主题活动、知识培训等内容进行介绍。让广大师生家长总能看到服务中心的各种动态,才能逐渐让他们对心理问题与困扰去病耻感,建立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良性认知,树立积极正向的心理健康维护意识,学会寻求心理支持。


2. 借力多个活动平台


心理健康服务可以开展专题、专项服务活动,但更要学会融合,将心育有机融入学校丰富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活动之中,彼此借力,无形中让心理健康服务的辐射力也同步生长、多向生长。


在校级、年级、班级不同层级的活动中,可以引入心理健康相关理念和内容作为融合点,如借助班级板报活动,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主题进行开展;如校级德育活动里以英雄人物的优秀心理品质为切入点开展。在德智体美劳五育活动和学校特色活动中,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可以将心理体验活动、心理工具的使用融入其中,如用心理沙盘的方式呈现艺术作品,用心理问卷的方式了解个人的劳动能力与意向等。总之,在学校各类活动中,心理健康服务者要有融合意识,在内容融合、形式融合、目标融合等方面大胆探索。


3. 打造内外环境建设


心理健康服务既要有有形的、切实的服务项目,如心理咨询、主题活动、家庭心理辅导等;也要有隐形的、潜在的服务,即通过外部环境影响和内在人文浸润的方式,实现时时育人、处处育心,将心理健康服务浸润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无处不在的心理元素就是心理健康服务的辐射力本身。


在外部环境方面,可以将色彩心理学、设计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等原理和理念融入环境建设。如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色调一般以暖色为主,营造温馨舒适的环境氛围。同样,学校其他场所布置也可以多采用心理元素,体现“心理小心机”,例如同心圆形状摆放的花盆,更像绘画心理学中的曼陀罗花,让师生一见倾心,内心感受到温暖与和谐。


在内在人文环境方面,以丰富的心理语言为载体,在学校宣传标语、班级文化衫、教师教学语言等方面可以体现心理浸润。例如,将学校一次种植活动主题词定为“将春天种进每一个心田”,用心理语言为学生带来无形的心理健康引领,是心理健康服务软实力的体现。


总而言之,用好人的因素,发挥管理智慧,增大辐射影响力度,以扎实的心理健康服务质量呵护学生心理健康,让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

(作者单位系重庆市第一中学校)

文章作者|张哲

封图来源|重庆市第一中学校

微信编辑|陶玉祥


推荐阅读

甘肃兰州城关区:稳基线、抓主线、布长线,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 封面主题
培养一个心理阳光的孩子,这三件事父母尽量少做|家长慧
创新“1224”心育模式、健全多层级工作体系……筑牢学生心理健康保护屏障,各地这样做→ | 关注
邢淑芬等:构建温暖的亲子关系,让家成为孩子心理健康的安全港 | 封面主题

欢迎订阅


①扫码订阅2024年《人民教育》杂志


②关注“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并设置星标,第一时间获取精彩内容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民教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